• 你的位置:万达娱乐登陆网址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英法坚持在乌驻军,马克龙请求中国帮忙,王毅外长直飞莫斯科
   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22

    2025年3月27日,巴黎爱丽舍宫里坐满了欧洲的当家人,桌上摆着的不是红酒烤鹅,而是一摞摞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提案。英法想在乌克兰驻军,德国瞪大眼睛,欧盟内部嗡嗡作响,场面一度像极了“各唱各的调,凑不成一台戏”。

    而另一边,法国总统马克龙不声不响地把目光投向东方,请求中国参与劝和促谈。几天后,王毅外长直飞莫斯科,一场牵动东西方的大戏再度展开。

    这不是战争的终点,却是外交牌桌的一次关键洗牌。

    欧洲联盟的“团结难题”

    提起欧盟,外人眼里是个整体,里头却是“各家有各的算盘”。这次巴黎峰会,名义上是“自愿联盟”会议,实则是一次对乌克兰局势的试探与协调。

    马克龙和英国首相斯塔默一唱一和,主张在俄乌停火后向乌克兰派出所谓“保障部队”,理由是要维护地区安全,实则是想在未来的乌克兰重建中占据主动权。

    可问题来了,德国总理朔尔茨当场泼了盆冷水,直言“和平没来,谈什么撤制裁?”他的顾虑也不难理解——德国和俄罗斯能源绑定多年,关上了北溪,德国人过冬都得多穿两件毛衣。更别说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早早表态:不掺和。

    欧洲这锅粥,一直就没熬匀。

    而这次会议的另一个焦点,是马克龙提出的“希望中国在乌克兰和平进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”。

    这话说得婉转,实则意思很明白:自己这边吵得没个头绪,得找个愿意听话、又能说得上话的“调解人”。

    英法“保障部队”的算盘

    说是“保障”,听上去像是维和,其实英法心里打得是另一笔账。英国自从脱欧后,一直想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。

    斯塔默刚上台不久,正需要一场外交战役来立威。再者,英国与乌克兰的军事合作由来已久,早在2022年冲突初期,英国就已提供大量军事援助。

    如今借着“保障部队”名义介入,一方面是延续传统立场,一方面也是为了在战后乌克兰的政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
    法国则是另一种考量。

    马克龙这些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所谓“欧洲战略自主”,不想在对外政策上总是跟着美国亦步亦趋。派兵乌克兰,既能展示法国的独立性,又能稳住国内鹰派的情绪。

    只是,这种“我主张,你们附议”的做派,在欧洲一体化的现实面前,往往是雷声大、雨点小。

    德国的谨慎与欧盟的分裂

    朔尔茨的态度,看起来保守,实则反映了德国在俄乌冲突中的两难局面。德国长期依赖俄罗斯天然气,能源结构一时半会难以转型。

    更重要的是,德国国内对战争的支持度远不如英法。朔尔茨需要在民意、经济利益和外交立场之间左右腾挪。

    再加上欧盟内部对是否进一步制裁俄罗斯仍有分歧,谁也不敢轻举妄动。

    2025年3月6日的欧盟特别峰会上,冯德莱恩提出的“重新武装欧洲”计划虽然获得欧洲理事会同意,但匈牙利明确拒绝参与,对乌克兰的进一步支持协议也未能获得一致通过。

    欧盟的凝聚力就像一条拉伸过度的橡皮筋,弹性尚在,韧劲已失。

    王毅访俄:外交之路另辟蹊径

    3月31日,王毅外长启程赴俄,三天访问,重头戏自然是与俄外长拉夫罗夫和俄罗斯高层的闭门会谈。这次访问的时间点选得巧妙:欧洲刚刚开完“吵架会”,美国一边忙着大选,一边对乌克兰援助力度减弱。

    俄乌战局虽然暂时陷入僵持,但谁都知道,这场仗一天不结束,欧洲就一天心不安。

    王毅此行,除了谈中俄关系,更重要的是对当前俄乌局势的直接了解。不少国际分析人士认为,这次访问或许是为下一阶段的调解铺路。

    毕竟,在美俄各自立场分明、欧洲意见不一的情况下,能在各方之间周旋斡旋的第三方,实属难得。

    乌克兰的尴尬与执着

    泽连斯基的处境,用“骑虎难下”来形容并不为过。自2019年上台以来,这位出身喜剧演员的总统,已经在国际政治的舞台上摸爬滚打多年。

    俄乌冲突爆发后,他频繁奔走于欧美之间,争取援助、推动制裁,几乎成了战争的“代言人”。

    可到了2025年,欧美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开始“缩水”。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压力,另一方面是选举政治的掣肘。

    泽连斯基自然不愿看到西方“疲战厌战”,他需要一种方式,把乌克兰继续捆绑在西方阵营中。英法的“保障部队”听起来是援助,实际上也可能是钳制。

    对乌克兰来说,这既是机会,也是风险。

    世界舞台上的温度变化

    从这次峰会和随后的外交动作可以看出,俄乌冲突已不再是两个国家的战争,而是牵动整个国际格局的一根神经。美国虽未直接出席巴黎峰会,但其态度始终影响着欧洲各国的立场。

    而欧洲国家之间的分歧,也说明所谓“西方共识”并不牢靠。

    更值得注意的是,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,仅靠军事手段难以解决问题,外交才是通往持久和平的钥匙。只是,钥匙虽好,门却未必肯开。

    而谁能成为那名“敲门的人”,就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。

    前路未明,但风向渐变

    往后看,俄乌冲突是否会出现政治解决的窗口期,取决于多个因素:战场态势的变化、欧美内部的政策走向、以及俄方的战略意图。

    而欧洲是否真能拿出统一立场,也将影响其未来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。

    英法的驻军计划虽未获得广泛支持,但也不排除未来以“联合国框架”重新包装后推行落地。王毅的访俄之旅,则可能成为打开外交新局的破题之举。

    毕竟,“谈判桌上少不了座位,但能坐下来的人不多”。

    世界局势如走钢丝,稍有不慎就是满盘皆输。

    但正如老百姓常说的:“打铁还得自身硬”。各国在这场冲突中寻找自己的位置,也是在重塑自己的角色。

    风从哪边吹来,谁也说不准,但谁在风中站得稳,那才是关键。

    说到底,战争永远不是目的,安全也从来不是靠枪杆子维系的。

    走得快的,不一定走得远;走得稳的,才可能见到天光。眼下这局面,看似是僵局,实则是转机。只要有人还愿意说话,那就还有希望。

    #深度好文计划#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